”
很多原本以为的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的病症,正悄悄在中青年群体中蔓延,比如骨质疏松。
不是你年轻,就不会得骨质疏松。要知道,现代国人的骨骼健康正面临三大预警。
免费咨询:15874853881

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量减少引起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基础骨量积累和增龄后骨量流失密切相关,调查显示,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的峰值骨量,之后逐年下降。

曾被视为“老年人专利”的骨骼健康隐患,如今正不断突破年龄限制,悄然侵袭着中青年一族。
低骨量人群庞大,自身知晓率低
调查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 50岁以后大幅增高到46.2%。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也仅为7.0%。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平均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次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中国目前每14人中就有1人患骨质疏松。
但仍有很多患者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危害,甚至不知道自身已患有骨质疏松,更不用说预防。
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尤为严重
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调查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
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同时通过文献检索和国际比较发现,女性患病率水平(50岁以上为32.1%)显著高于欧美**。
因此,骨质疏松防治的相关教育和宣传变得异常紧迫,也具备深远的社会意义。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在没有出现症状的阶段,人们常常不能意识到骨质疏松症的存在。骨质减少的一些征兆包括:下背部疼痛;驼背,并伴有身高逐渐变矮;轻微外伤即可引发骨折。
诊断骨质疏松,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审查和评估个人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习惯与方式,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2.检查骨密度。
目前最被医学界认同的检查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这个方法可准确地测量骨量流失的程度,过程简单而安全。
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
01
一级预防
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ml含Ca300mg)、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措施。

02
二级预防
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
03
三级预防
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进骨形成(活性Vit D),骨肽口服制剂(骨肽片)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
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营养、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可少量服用补肾髓之物
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