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丰胸、减肥、祛疤的、神医神药,在众多电视台出现,相关人士介绍,新《消法》实施后,名人代言要担责,但不少媒体仍将名人代言的品牌广告植入违规药品电视购物短片广告中,继续误导消费者。还有一些电视购物打着“不要钱”、“免费送”的旗号公开行骗。另外,“御用”、“宫廷秘方”、“百年**”等违规广告词汇在电视节目中仍大有市场,一些医药广告中充斥“治病除根、杜绝复发、**无毒副作用”及低俗下流语言。
再来看看,这几张频频出现的骗人嘴脸:
注意了,这是电视购物、专题、以及电视剧广告中频频现身的骗人专家们。。
3年9个身份、身兼苗医鲜药、穴位吃药多项绝技传承人的“骗子专家”刘洪滨。这些“专家”出现在不同电视台、不同药品广告中,“同人不同名”、“同名不同职务”是其共同特征。电视画面中,长相端正、表情严肃,说话流畅而颇有气势,让不少观众“折服”。
早在2009年,北京电视台就曾曝光一位“同人不同名”的医药广告假冒专家陈伟明。陈伟明的头衔为“**医学专家”、“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
何洪权身怀多艺,媒体报道,“专家”至少代言了三部保健品广告,经核实,广告中的身份均与事实不符。并且配以不同的身份和形象出现。何洪权号称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身着正装,面对一帮听众讲授蜂胶对糖尿病人的保健效用。而在《陈李济舒筋健腰丸》广告中,何洪权化身“**股骨头坏死治疗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同样西装革履,神情严肃地讲解着医学知识。何洪权不仅身份有所转换,成为了“中医神药的民间传人”,更令人咋舌的是,何洪权的装束变化较大,成了长须白发的老者,身穿长袍,大讲中医之道,推销“曲大夫前列腺贴”。
报道称,经核实上述广告中的身份均为虚构。另一位名为王志今(金)的专家也曾多次以不同身份现身各电视台,并积极为产品“吆喝”、“代言”。其中,其有据可依的代言产品也有多种。王志今在吉林长影频道的一则广告中,王志今身份为“波尔特细胞用糖疗法创始人”,主张用这种法治疗糖尿病。在另一档名为《化糖传奇》的栏目中,王志今又称是“化糖老方”的传承人,祖上专治糖尿病,在推荐药品时候更是夸下海口:“用上该药就没有治不好的糖尿病。”
现象观察:
这类电视节目背后有一整套的运作流程,比如先是成立一家公司,然后安排人员采购产品,将保健品“变成”药品,开始制作并在电视台播出刘洪滨等“名医”参与的广告,打出“400”服务电话,观众来电话后有经过培训的“健康顾问”接听,运用早已准备好的“话术”吸引买家掏钱。
这些假药、假医不是藏身于背街的黑诊所,而是堂而皇之地登上电视台,这其实是近些年来常有的。尤其是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年轻人大多上班去了,老年人在家打开电视看到的往往就是这些东西。孤寂无聊又特别关心健康养生问题的老人被一遍遍洗脑后,一不留神就掉进了坑里。
除了各种各样的药品、保健品神片,忽悠人的其他片子在一些卫视、地方电视台也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被吹得天花乱坠,什么“三分钟内打进电话送大礼”“不要998,只要298”……
所不同的是,一些叫卖其他商品的电视广告“谋财不害命”,但是把保健品或者假冒伪劣药品忽悠成神药的,很可能误导患者,延误病情,甚至越治越糟,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很多老年人之所以相信这些“神医”,大摇大摆地在电视里播出的,或许正是因为对电视节目的一种盲目信任,才让很多人吃亏上当。
购买此类保健品的群体大多是上了年纪、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这类人群对身体健康、享受完美晚年生活有着很高的期待,因此极容易被不良商家忽悠,为花样繁多的保健品概念、功效所迷惑,最终上当受骗。
特别提醒:
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退休在家的老年朋友们。因为没有子女陪在身边,药品销售方利用了他们渴望子女关爱的心理,采用各种策略把他们“拿下”,作为子女该多关心和提醒父母,多陪伴父母,劝导他们理性消费。怎样治愈虚假广告忽悠人的顽疾?杜绝虚假广告在众多卫视重新冒了出来?值得监管部门、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