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给5天用量,买还是不买?
6月23日,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朱先生告诉大白财经观察,大约10天前,自己在抖音上刷到一条鼻炎的解说视频。由于自己是老鼻炎患者,他就把该视频反复观看了几遍。
在视频中,这款鼻炎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很简便:鼻电极装上两个导电棒,然后在顶端的棉球上滴上药水,插入鼻腔后,将电刺激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和外鼻相关穴区,随着震动,会有许多垃圾、毒素从鼻腔中被清理流出,从而起到缓解症状直至治疗的目的。
看着一个又一个专家模样的人做着讲解,患者又轮番现身说法大谈神奇疗效,朱先生心动了,他认为,即使不能痊愈,能有效缓解也不错。便点击视频下面的链接进入登记页面,提交了自己的姓名和电话。
第二天,一名自称健尔马鼻炎治疗仪工作人员的男子,用号码显示为石家庄的固定电话向朱先生介绍说,该治疗仪是品牌产品,适用于不同症状的鼻炎患者。听到朱先生说已被鼻炎困扰了二十多年,这名工作人员马上鼓励朱先生不要失去信心,使用治疗仪将鼻腔的垃圾毒素清理后,就会感觉鼻子通畅,整个人就会舒服多了。同时,抑菌洗剂药水是由几十种药物配置而成,其中的BIT基因酶可对鼻腔黏膜不断修复,使鼻炎的老问题得以解决。
朱先生说,工作人员的讲解和视频介绍十分吻合,“作为一名老鼻炎患者,但凡有一点儿希望,都想试一试,想着仪器加药水总共328元钱,而且还是货到付款,厂家显得很有信心的样子,我就决定买一个。”
第三天,朱先生就收到了快递,他对照说明书装配起仪器,戴上鼻电极后启动电源,马上有一股麻颤的感觉从鼻腔直通眼眶。但是广告中所说的打喷嚏、流鼻涕、排出鼻腔里的脏东西、表现出排毒的症状并未出现。
朱先生提供给大白财经观察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工作人员针对上述现象解释说:你这个是干燥性鼻炎,即使没有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情况,但只要鼻部有麻麻的感觉,就是仪器在工作,正在修复你的鼻黏膜。鼻腔堵塞严重时,可用附带的赠品鼻舒冷敷凝露向鼻腔内喷雾,缓解症状。
朱先生发现这个凝露有收缩鼻部血管的作用,担心长期使用会导致血管萎缩。工作人员表示“不会”,然后安慰朱先生别灰心,要坚持每天治疗两次,每次做足15分钟,同时将档位调高,直到在自己**忍受程度内。
朱先生将治疗开关从三档提高到五档,“顿时就像给脑子里过电,感觉整个脸都扭曲变形了。”他赶紧把档位降下来,可是还没有打喷嚏和流鼻涕的“排毒”效果出现。朱先生查看说明书发现,工作人员在推介仪器时只介绍了适应症,却对禁忌症只字未提,除了鼻炎之外,对其他身体状况也没有询问。特别是随主机附带的棉柱电极和药水耗材,只能满足5天治疗用量。
健尔马工作人员告诉朱先生,后续治疗就要自己另行购买耗材,根据套装有594元、1188元、1782元等价位。鉴于朱先生的患病时间和症状,建议使用3个月的治疗时间才能防止复发,推荐参与小周期购买方式更合适。
朱先生说,他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消费陷阱”:继续使用,就要购买药水,但药水和棉柱电极的价格超过自己的心理预期;停止使用,自己又有些不甘心,毕竟刚开始使用,现在若选择放弃,治疗无效的责任就是他一个人的了。
客服解释相互打架
朱先生表示,药水价格太贵,想和客服协商通过优惠活动买到便宜药水。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做的是性价比,不是便宜。紧接着开导他说,鼻炎不会自行康复,拖着不治只能越来越严重,到了后期还得治疗。**还强调:“你这个是干燥性鼻炎,许多鼻咽癌就是从这儿发展来的。”这句话可把朱先生吓坏了。
朱先生接连几天询问自己做医生的朋友,自己的鼻炎癌变的概率有多大。朋友们轮番给他解释,鼻炎和鼻咽癌是两个发病原理,鼻炎不会癌变。同时还笑称,你的鼻炎没见效,差一点又添心病。
朱先生认为健尔马的工作人员通过故意制造恐慌进行药水推销,随即对仪器的疗效和工作人员的促销方法也产生了怀疑。
“客服满不在乎的样子,后来说话就很难听了,比方说,谁也没有强迫你用,没有逼着你买,这个价格是全国统一的,你去医院看病还得看大夫的脸色。”朱先生表示,客服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他向健尔马售后提出投诉,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双方和解,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售后答复称,未发现客服有违规的地方,朱先生提出的低价购药要求也不能满足;如果选择退货,原价328元现在只能退198元,也就是200元的仪器款。
朱先生反思自己的整个购买和使用过程,认为陷入商家设下的销售陷阱,而且销售人员的宣解存在虚夸成份。6月25日,他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投诉,除了要求全款退货外,还要求对健尔马客服的套路销售和虚假宣传进行查处。
6月28日,健尔马售后客服主动联系朱先生,表示接受朱先生的全额退款要求,但是对他提出的一系列疑问并未作答。
6月29日上午,大白财经观察以鼻炎患者身份打通了健尔马客服的400电话,询问仪器治疗十五六年干燥性鼻炎的相关问题,客服马上表示,将安排专职的指导老师进行对接。
不一会,就有石家庄的固定电话打过来,先是问了下发病时间和症状,接着就开始介绍:他们做这行27年了,治疗仪确实对干燥性鼻炎有确切疗效,对于十五六年的患者,建议连续使用仪器治疗5个月。
大白财经观察又问,如果使用仪器后并未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是不是表示没有效果?
工作人员肯定地说,使用治疗仪时没有打喷嚏、流鼻涕的效果出来,是因为使用方式不对。这名工作人员强调,正确使用就一定会通过仪器,采用靶向动力将导电棒上的药物成份,挥发到鼻腔黏膜,鼻粘膜在药物刺激之下,会把鼻腔直到咽部的脏东西、毒素不断通过黏膜排入鼻腔,再排出体外,首先达到消炎的作用,然后通过药物中的BIT基因酶修复鼻黏膜,达到治疗的效果,只要在客服老师的指导下做够疗程,就能祛除病根、彻底告别鼻炎。5个月的治疗期,只需要5150元的治疗费,别的治疗方法耗费8000元,还不一定有这个效果。
大白财经观察又问:鼻炎延迟治疗会不会癌变?客服用肯定的口吻强调:癌、鼻腔癌、咽喉癌。
大白财经观察在春雨医生上就此问题再次询问,王立山主治医师表示,慢性鼻炎不会转化成鼻咽癌。如果药物治疗鼻炎效果不理想,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一般都能很好地缓解症状。祝齐兰主管护师也确认,鼻炎是不会导致鼻咽癌的,两者发病机理不同,但得了鼻炎后,还是要积极地配合医生用药治疗。
14年前就被央视曝光
大白财经观察从健尔马鼻炎治疗仪的使用技术说明书上看到,其功效主要用于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及其引起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晕症状的缓解和辅助治疗。所谓的药水也是消字号批号,都不能算作药品。
上网检索发现,不少消费者和朱先生一样,下单购买之后发现耗材只能满足5天的用量,从而陷入坚持还是放弃的纠结之中。不少消费者在网上公开表示,感觉自己上当了,同时对疗效表示质疑。
大白财经观察检索发现,早在2007年5月,央视《生活3.15》栏目就以《健尔马鼻炎仪的神话:明星代言涉嫌欺骗消费者》为题,曝光过该产品涉嫌夸大宣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刘仲奇20年来一直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曾获得多项**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他面对镜头表示:“我本人就是搞基因研究的,BIT基因酶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在学术刊物上我也没看到过有这方面的基因酶,因此究竟是一个什么成份我也不敢肯定。配合使用的喷剂也不神奇,它的有效成份是苯扎氯铵和氯化钠,一种消字号的普通外用抗菌剂而已。”
大白财经观察注意到,健尔马鼻炎治疗仪抑菌洗剂标识的主要成份是川芎、辛夷、炒苍耳,并没有客服所说的BIT基因酶。
患者刘女士不解地表示:自己看到广告中的明星现身说法在做产品代言人,感觉真像见到救星似的。认为自己敬佩的影星应该很正直,因为七八十年代的人真的不会撒谎,所以就感觉特别真实。
广告内容称:您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样摆脱鼻炎的折磨吗?您想清除鼻子中的可怕毒素吗?您想获得安全无副作用的产品吗?现在就拨打电话订购吧!
除了刘女士和唐女士,江苏、湖北、甘肃等地都有不少消费者也被广告打动,购买了健尔马鼻炎治疗仪。然而,使用效果却让他们非常失望。
央视记者从民政部和卫生部了解到,广告中的旁白远远超出了批准的内容,也没听说过专利发明人这个专家,多次提及的中华耳鼻喉科学会更是不存在。
大白财经观察再次拨通健尔马的400电话,亮明身份后询问,到底抑菌洗剂里是否有BIT基因酶,为何没有在主要成份中标示。客服表示该问题太专业,需要指导老师来回答。同时承认,工作人员所说的鼻炎会恶化到癌症地步的说法不严谨,鉴于此,才答应给朱先生做全额退款处理。
石家庄市场监管局回复大白财经观察表示,目前此案正在调查取证阶段,如果确实如朱先生反映的那样,健尔马客服就存在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
朱先生向大白财经观察证实,石家庄市场监管局正在向他调取健尔马客服虚假宣传的相关证据。
大白财经观察智库成员、河南浩盈律师事务所律师葛瑞表示,经营者向消费者宣传产品时,要真实、全面、详细,包括适应症及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点,这样有利于消费者做出真实的判断。商家刻意隐瞒不良信息,就构成了消费欺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十四条规定,药品和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得“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比较”,不得“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
葛瑞本人也是一位有鼻炎症状的患者,他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咨询过多位医生,被告知鼻炎有轻重之分,彻底治好很困难,但是一般不会癌变。健尔马鼻炎治疗仪的促销人员在说明书之外,私自添加不实内容进行宣传促销误导消费者,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欺诈行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购上当受骗的纠纷投诉不断增多,同时又存在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网购欺诈案件高发。
“广告法之所以规定这么多的‘不得’、‘不许’,目的就是要保护消费者不受一些虚假夸大广告的误导。然而,健尔马鼻炎治疗仪在2007年被曝光之后,时隔14年还在用明显与广告法相违背的内容来促销,不但涉嫌违法,而且是在挑战法律的权威。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严肃整顿。”葛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