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道1966年在禄丰县干海资大队合作医疗站当“赤脚医生”,任负责人,带领13名“赤脚医生”从事民族医药工作并行医看病。1981年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1983年参加我国**部彝药专著《彝药志》编写工作。1985年3月调到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科工作,任科主任。1987年因健康状况提前离休。
1989年11月,云南省公安厅、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聘请张之道为医生,从事民族药戒毒研究,研究出彝药“香藤戒毒胶囊”。2001年2月张之道研究的“彝心康胶囊”“绿汁咳喘颗粒”“茯蚁神酿”“香藤戒毒胶囊”被批准成为国药准字号新药。
1997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张之道从事彝族医药的专题报道。2004年7月中央电视台12频道专题报道张之道从事彝族医药工作情况。2005年起,张之道参加《中国彝族彝药学》编写工作及“中国彝族药物标本库建设”等工作,并获州、省科技成果奖。2009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选为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2015年6月被聘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彝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2016年12月被云南省卫计委、云南省人社厅评选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2018年3月11日,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7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晚会上,83岁高龄的张之道获得“最美医生”称号。
1958年,错划为“**”的张之道被遣送到禄丰县一平浪小窝村监督劳动。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倍受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时,他立志自学中医和彝族医药,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他一边接受劳动锻炼,一边自学《内经知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先后拜访过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60余人,学到了彝族民间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绝招。通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潜心实践和拜师学艺,张之道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并带领当地13名“赤脚医生”办起了禄丰县干海资大队合作医疗站,自制多种彝药,为当地老百姓看病达数十万人次。七十年代中期,省州有关部门还组织省内各州县“赤脚医生”到禄丰县干海资参观考察学习。
1978年张之道“**”平反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他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我国**部《彝药志》,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1985年他调至楚雄州中医院工作,任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工作期间,张之道同志带领科技人员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备彝药400多公斤,65个品种,诊治病人12586人次,开展了彝族药治疗鼻咽癌、肺癌等**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观察。
六十年代,张之道在禄丰县干海资当“赤脚医生”时,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之弟子60多岁的彝医张树林在禄丰县仁兴乡用彝药治病已远近闻名。张之道主动拜张树林为师,张树林也悉心传教,并将彝医曲焕章治疗“心慌病”的秘方传授给张之道。
如今,年过八旬的张之道虽然两鬓斑白,身体清瘦,但他为云南和彝州民族医药仍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近年来他参加了云南省彝医医院的彝族药材标准建设、彝族药材标本库建设,参加了《中国彝族药学》《彝族药材标准》(**、二、三册)的编写工作,出版了《彝药本草》专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开发民族药新药,弘扬我国**的彝族医药宝库,培养一大批民族医药专家、学者,为彝州培育新的经济产业支柱,让彝族医药走出彝州、走向世界,是他晚年**追求的奋斗目标……
点评:从错划“**”到从事民族医药工作并行医看病的“赤脚医生”,张之道从未放弃对中医和民族医药的研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如今耄耋之年,仍不忘言传身教将中医发扬光大的初心,医者仁心,用大医精诚的精神品格铸口碑,患者因病寻他,因病除而敬他,厚德济世行天地,甘洒春雨献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