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性痴呆多发于老年人,病重的患者可能会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1、概述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约为1.1%-3.0%,年发病率在(5-9)/1000人,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同时血管性痴呆病情严重者会完全丧失自主生活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血管性痴呆已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目前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主要涉及两方面,即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而且目前针对血管性痴呆尚无**药物,但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是目前**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早期采取措施干预,可延缓甚至阻止未达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成为血管性痴呆的过程,是具有可逆性的痴呆类型。
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认知症状治疗、以及对症治疗。而盐酸多奈哌齐是目前西医临床上改善认知功能的主要药物,但其仍只是改善认知障碍症状,不能达到满意的根治效果及远期疗效。近年来,中医在疾病防治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通过中医渠道谋求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新的方法,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显得尤为重要。
2、症状与诊断
患者主诉或家属等描述有认知功能障碍,并通各项客观检查证实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表明认知功能较以往下降。包括各种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病史、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证据等,以上各项可单一存在或同时存在。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证实患者的认知障碍与既往脑血管疾病有前后因果关系(即在确定的脑血管病后3个月内出现痴呆;认知功能减退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是波动样、阶梯样进行性加重的)。并能排除其他非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职业能力或社交能力。
患者主要以记忆力障碍为特征,如记忆远、近事件能力下降,判定认知人物、时间、地点能力下降,伴淡漠,语言重复或语无伦次,自私,固执,或喜怒无常,忽笑忽哭,缺乏伦理道德,没有羞耻感等。
3、中医认识
血管性痴呆在我祖国传统医学中隶属于“痴呆”、“文痴”、“健忘”,以及“呆证”等疾病范畴,最早在古代先秦时期就记载了与痴呆相类似的症状。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血管性痴呆是由于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尤与脾肾关系密切。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既往均通过辨证论治,分从心肝脾肾各个脏腑按虚实论治,但结合临床发现痴呆患者在疾病初期或者疾病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脾肾的不足。
二、血管性痴呆的病因都有哪些?关注以下这6点,可能与疾病密切相关
目前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主要涉及两方面,即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包括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病变、小血管病变以及血流动力学机制有关的脑出血、脑梗死、脑静脉病变等主要脑血管病,包括不完全性的缺血性损伤、缺血性的功能改变、脑白质病变等。
1、糖尿病
长期慢性血糖升高可影响人血管内皮细胞水孔蛋白-1的表达而导致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研究表明不稳定的高血糖较稳定的高血糖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更严重的损伤效应。动脉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局部官腔毛糙,逐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最终导致脑卒中的发生进而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糖尿病患者体内通过多元醇途径的渗透压变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氧化应激损伤、一氧化氮与自噬、神经炎症、低血糖致神经元损伤、血管通透性改变、胰岛素通路异常以及雌激素水平变化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血管及认知功能。
2、高血压
高血压已经被证实是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同样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形成动脉硬化,导致脑卒中发生或关键部位梗死,进而出现认知功能下降;除此之外,高血压也是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血压升高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脑血管及脑组织,长期高血压或血压异常波动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动脉硬化、脑微血管病变、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低灌注、脑白质损害以及继发的代谢功能下降等病理改变,在上述病理基础上出现损害患者认知功能。
3、高血脂
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形成脑卒中而导致血管性痴呆症状的出现;同时高脂血症主要是通过影响颅内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流量下降,长期慢性缺血缺氧会促进认知症状的发生。积极预防和干预高脂血症能有效的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及发展。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作为一种细胞炎性因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同样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脑小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可增强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炎症反应,增加氧自由基生成,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和神经退行性变,在上述病理生理机制共同作用下损害大脑认知功能。
5、动脉粥样硬化
各种原因下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皮损伤,脂质堆积等都会导致动脉斑块形成,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普遍脑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上可出现全脑血流量的下降,最终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性损伤,动脉硬化继续发展可导致血管狭窄,当动脉闭塞时出现脑卒中病变。长期慢性脑组织血流低灌注可导致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突触前和突触后改变,能量代谢调节异常、蛋白合成障碍,胆碱能受体逐渐丧失,促发海马区微血管病变及其神经功能损伤,导致大脑认知功能减退或出现血管性痴呆。
6、心脏病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其中心率失常中特别以心房颤动为主要,可以导致心脏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心源性栓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性损伤,形成脑细胞缺血、缺氧,引发脑组织损伤或缺血坏死并引发血管性痴呆。因此对患有可引起脑灌注损伤的心脏病的患者给予及时临床干预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心脏病的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
三、血管性痴呆的西医治疗,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帮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截止目前的科学研究,尚未发现有可以根治血管性痴呆的**药,而目前临床上只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等痴呆症状,延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向痴呆的进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性治疗、针对病因治疗、改善认知症状治疗,以及控制行为的对症治疗。职业训练、认知康复训练、音乐治疗以及生活护理(有效的护理能够预防褥疮、肺部感染,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负担,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
病因治疗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即从源头阻止痴呆的发生,首先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防治脑血管疾病,具体包括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调脂稳斑,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控制高血压及高血糖,改变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适当锻炼等。
目前用于改善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药物,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已被普遍接受;近年大量研究证实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障碍,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改善作用。ChEI能抑制突触间隙的神经元包含乙酰胆碱酯酶,减少胆碱能系统由能够合成乙酰胆碱水解,增强对胆碱能受体的刺激,以达到改善认知症状的效果。
其他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可以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吡拉西坦、尼麦角林、银杏叶制剂等,主要是通过改善脑细胞代谢,减轻缺血缺氧对大脑造成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认知损害。
结语:血管性痴呆起病隐匿,缓慢波动发展,阶梯样加重,长期慢性病程。可从早期的认知障碍发展至不同程度痴呆,症状呈波动性、阶梯式进展,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病程,严重者可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极大加重患者家庭的精神及经济压力。目前,仍主要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