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益生菌?人身体里主要有哪些益生菌呢?
益生菌是通过定殖在人体内,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的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酵母菌、益生芽孢菌、丁酸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放线菌等。
目前市场上益生菌的种类:
益生菌种类
益生菌对人体的作用
益生菌作用
1.营养作用
益生菌在肠道内通过酶解作用可使蛋白质、脂肪及糖分解,有利于消化吸收。益生菌能合成VB1、VB2、VB6、VB12等B族维生素、维生素K、叶酸等。并可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和维生素D的吸收。
2. 抑制腐败菌生长、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益生菌在肠道大量繁殖、定植。分泌大量乳酸等物质,降低肠道PH值,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缓解腹泻、便秘。
3.提高免疫功能、缓解人体过敏
研究表明,益生菌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细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水平等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促进形成抵抗病原菌的免疫机制,预防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摄入益生菌呢?
1、幽门螺旋杆菌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胃炎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提出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中,联合使用布拉酵母菌可提高根除率,降低副作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发布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推荐联合使用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用于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相关的腹泻(AAD)
使用抗生素会发生因肠道菌群失衡而导致的腹泻,《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指出,使用益生菌能有效减少 AAD 发病率,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链球菌、肠球菌、芽胞杆菌等。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公布的《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推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中也推荐抗生素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用于儿童 AAD 预防。
3、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作为辅助用药,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4、炎症性肠病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 版)》和《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均推荐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双歧三联活菌用于IBD的辅助治疗。
5、便秘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指出,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益生菌可改善粪便肠道运输时间,增强肠道的运动频率,使排便次数和粪便黏稠度明显改善,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布拉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使用益生菌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 药物联用
大部分益生菌对抗生素敏感,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宜间隔 2~3 个小时;布拉氏酵母菌、酪酸菌和芽孢杆菌(除蜡状芽孢杆菌)制剂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可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益生菌制剂不宜与收敛吸附剂成分同时服用,如蒙脱石散、铋剂、活性炭等。
2. 贮存条件
除地衣芽孢杆菌、酪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制剂可常温保存外,其他肠道微生态制剂需低温保存,注意避光、密封。
3. 水温
益生菌在较高温度下可失活,应使用水温不宜超过 40 ℃ 的温开水送服,以免破坏活性。
4. 服用时间
目前尚存在争议,但多数研究推荐益生菌与食物同服,以免被胃酸破坏活性,但食物不宜过热;布拉氏酵母菌不受食物影响。
温馨提示:
但是益生菌并不是**的,需要根据疾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菌种与合理的剂量,否则不但起不到益生的作用,还会出现诱发感染、免疫失调等不良后果。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本文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版)(2016版)[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6): 621-631.
2.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32(2): 81-90.
3. 李中信, 赵召龙, 成士超. 2018版ESPCG《益生菌在下消化道症状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共识》更新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24): 2899-2903.
4.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 38(4): 3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