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脉血栓形成:
是由于疾病状态造成血流缓慢或停滞,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并把红细胞和少量血小板凝聚其中形成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房颤时左心房的左心耳内的血栓形成也是如此,左心耳内血栓如果脱落可引起动脉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脑卒中;因此,抗凝治疗是防治静脉血栓形成和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
2、 动脉血栓形成:
是因为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而形成血栓,这类动脉血栓可导致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因此对于动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主要在于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当然抗凝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抗凝血药与抗血小板药虽然都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都是抗栓药,但他们抗栓机制不同,适用对象不一样:即静脉血栓以抗凝治疗为主,而动脉血栓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当患者同时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和动脉血栓性疾病时,比如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也称为抗栓治疗,但此时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需要注意防范;
预防血栓是抗凝还是抗血小板,应该何选择?
冠心病、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最常见的三大心血管病,都是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缺乏运动等;他们发病的部分病理机制也是相同的,如炎症、高凝状态和内皮功能损伤等;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合并冠心病或脑卒中的比例较高,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增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较高。但是,因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形成的特点不同,所以在不同疾病,抗栓治疗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合理选择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
1、静脉血栓形成的长期抗凝治疗可选择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总体而言,新型抗凝药安全性优于华法林,与华法林相比显著降低出血风险,疗效与华法林相当或更优;
2、对于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可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术后(PCI)的冠心病患者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于需要抗凝治疗同时又置入了支架的患者,必须同时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但是抗凝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联合治疗的时间越长出血风险越高,因此应合理选择疗程
3、房颤合并冠心病 如何进行抗栓治疗?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安全用药?这类患者的治疗需要达到既要抗血小板又要抗凝的效果,既不能让他们出现中风,也不能出现心梗,同时还不能让他们在治疗中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关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治疗建议如下
1)、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所有男性CH2DS2-VASc评分≥2分或所有女性CH2DS2-VASc评分≥3分均建议使用口服抗凝药,如无新型口服抗凝药禁忌,应**新型口服抗凝药,次选华法林(Ia)
2)、稳定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果没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推荐使用单一口服抗凝药治疗;如果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则推荐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至少1个月,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塞的发生,待病情稳定以后,可改为1种抗血小板药加1种口服抗凝药;
3)、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如果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三联抗栓治疗1-6个月,出血风险高患者,可用华法林+氯吡格雷75毫克/天替代三联抗栓治疗,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短期的三联抗栓治疗后紧接着两联抗栓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如果没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推荐两联抗栓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应考虑长达12个月,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指南推荐:药物规定的**有效剂量在房颤卒中预防中是有效的,不推荐小于标准有效剂量使用;除非有特殊需要,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时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否则应避免使用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作为三联疗法的一种,因为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阿司匹林和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由于缺乏临床依据,与氯吡格雷相比存在较大的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