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1969年出生
2013-3月体检发现右肺中叶占位,胸部CT示:1、右肺结节占位,考虑肺癌可能性大,伴局部阻塞性肺炎,2、纵隔淋巴结肿大。
临床分期:pT1N2M0,ⅢA期。
术前胸部CT(2013.1)
**阶段治疗:
2013-3-5在全麻下“胸腔镜下右中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合并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形成,纵隔淋巴结阳性(2/11)。
2013-4至2013-7辅助化疗:吉西他滨1400mg d1,8+顺铂40mg d1-3/Q21d,3周期。
第二阶段治疗
2017-5骨ECT提示右侧第3肋骨异常放射性浓聚。
2017-11复查骨ECT示右侧第3肋骨异常放射性浓聚较前进展。
胸部CT示:右侧前胸壁占位、右侧胸膜上及右侧肋膈角多发结节,考虑**转移。
ECT图像
局部转移伴淋巴结转移CT图像(2017.11)
2018-02-02在全麻下行“右侧胸壁肿物切除+右上肺楔形切除”。
术后病理示:右胸壁浸润性低分化癌,倾向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复发),背景为炎性肉芽肿伴坏死,并见肋软骨纤维膜侵犯;癌组织紧邻另送“胸壁肿物”电刀烧灼缘;送淋巴结:心膈角淋巴结(22/25枚)见癌转移。
2018-3至2018-6辅助化疗:多西他赛120mg d1+奈达铂 60mg d2-3/q21d,3周期。
2018-7-4术后辅助放疗: 剂量60Gy/,30F奈达铂40mg d1-3/Q21d同步化疗2周期。
2018-9辅助化疗:多西他赛120mgd1+奈达铂40mgd2-4/Q21D,1周期。
放疗靶区
术后CT图像(2018.5)
第三阶段治疗:
2019-4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
纵隔淋巴结复发前后CT对比(左:2018.5;右:2019.4)
2019-4-24抗血管生成:安罗替尼 12mg d1-14/Q21d,15周期。
疗效评价:PR
第四阶段治疗
2020-4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较前进展。
2020-4-16高姑息性放疗:PGTV55Gy/25F。继续同步“安罗替尼 12mg d1-14/Q21d,2周期。
疗效:PR。随访至今
纵隔淋巴结放疗靶区
纵隔淋巴结复发放疗前后对比(左:2020.4;右:2020.6)
随访CT图像(2021.1)
病例总结
1.手术或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其中,可手术的Ⅲ期患者,**根治性手术,完全性手术切除主要有:切缘阴性:包括支气管、动脉、静脉、支气管周围、**附近组织;淋巴结清扫范围: 淋巴结至少6组,其中肺内3组;纵隔3组(必须包括7区);切除的**淋巴结镜下阴性; 淋巴结无结外侵犯。
2.局部放疗是提高非远处转移性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局控的重要手段。本例患者复发模式主要为局部胸壁及周围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未出现远处转移,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辅助放疗或局部较高剂量的高姑息性放疗,仍能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在纵隔淋巴结复发使用安罗替尼耐药后,利用局部放疗处理后,目前PFS已达13个月(仍在随访中),达到良好的局控和长期存活。
3.安罗替尼单药目前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及以上的指南推荐。安罗替尼作为新型小分子多靶点TKI,可强效抑制VEGFR-1、VEGFR-2、VEGFR-3、c-Kit和PDGFRβ的激酶活性,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抑制**生长的作用,而且安全性良好。本例患者取得安罗替尼PFS12个月的疗效,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结果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