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植物学名叫蕺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早在两千年前江南一带就将蕺菜作为野菜佐食,相传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曾带领众人择蕺菜而食以充饥;魏晋时起,蕺菜便正式作为药用,以“鱼腥草”之名收入医药典籍《名医别录》之中。在历史变迁发展中,它便一直扮演药、食两用的双重角色,为民众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发挥着作用。
鱼腥草喜欢生长在潮湿偏阴较肥沃的土壤环境,一般多见成片蔓生,植株高20-35公分,叶互生,呈心型,和荞麦有点像,叶片边缘有时略见紫色或褐色,茎节比较明显,5-6月开白花,全植株有一股鱼腥气。一般在夏天开花的季节采集其地上部分,干燥后或新鲜入药。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在中药学中属于清热解毒药,其药性辛,微寒,归肺经,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以清解肺热见长,为治疗肺痈之要药(注:肺痈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脓痰,和西医方面肺脓肿、化脓性肺炎等类似),也为外痈疮毒常用药,还用于治疗热淋热痢(西医学中的尿路感染、感染性腹泻)。
药理学研究发现,鱼腥草中所含鱼腥草素对金葡菌、肺炎双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是一种天然抗生素,其提取物还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和抗炎作用。依据其抗感染功效,现代制药技术先后也生产了复方鱼腥草制剂和鱼腥草注射液,作为中药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民间也常用新鲜鱼腥草用于治疗感冒咳喘、咽喉肿痛等病症。
鱼腥草在入药时,不宜久煎;因其性寒,故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也不宜因其为佐食而长期食用。